- A+
前几天搜周边的地方,有个叫石板沙的,墙绘图片挺好,距离80公里左右,1个小时路程。石板沙的介绍和图片,有西江美景,又有田园风光,既有特色美食,又有渔家风情的小岛村,是乡村旅游的最佳地。
石板沙是个小岛,导航石板沙村,有几个渡口,其中石板沙大鳌渡口2号,可以摆渡汽车,其他几个渡口只能渡人和摩托车,可以推断这个是比较大的一个渡口,或者说是石板沙主要的交通枢纽,所以我们统一导航到石板沙大鳌渡口2号。
渡口
收费标准,行人是3元,小汽车是30元。
单程收费,就是说进石板沙是不收费的,出岛才收费。且只收现金,不支持微信和支付宝。
摆渡船到了岸边后,有工作人员指挥,先让车辆排队开上去,然后摩托车,最后是行人。周末来石板沙的人还挺多,满满的一船。
对岸就是石板沙,也就约3、4百米的距离。
船刚掉个头,就到岸了。
一岛一村一世界
石板沙简介
石板沙是西江上的一个小岛,主岛面积约2.8平方公里,长3.8公里,宽0.8公里,环岛一周约7.5公里。岛上约有600住户,人口约2600人。石板沙是离岸独岛,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,水质条件好,"黄沙蚬、黄鱼、河虾"等河鲜产品丰富,其中黄沙蚬最为出名,被誉为"西江鲍鱼"。
村中路很窄
摆渡过来的车辆
也只能开车到村口牌坊
石板沙的由来
相传在两百多年前,西江中央有一块长石板挡住了上游流过的泥沙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泥沙越积越多,慢慢地形成一个小岛,偶尔有些随风飘来的种子落在岛上便生根发芽,渐渐地,小岛便充满生机、鸟语花香。出海捕鱼的渔民经过这里,发现了这个孤岛。起初,渔民作业累了便登上小岛休息,遇到大风大雨便在小岛躲避。后来渔民觉得小岛可以作为紧急避难场所,便利用泥和草混合搭建成泥墙屋,于是第一代石板沙人便安居于此。他们搭建泥墙屋的地方就是如今的上一、上二组,他们姓梁,距今约150年历史。
为了更方便停靠渔船,渔民们在岛边种了一棵木棉树,用于系紧渔船,这棵木棉树见证了石板沙今后的发展,也就是现在树立在冲口码头附近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一一古木棉树。后来,越来越多的渔民选择安居在岛上,但这里容易被水淹没,难以种植庄稼,渔民只能将海上捕捞的鱼拿到镇上换取粮食。西江上有一个岛的消息慢慢地传到了外海(现江门市逢江区外海镇),那里的一位地主得知后,便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在岛的四周抛石筑成一道围堤,并将小岛的土地归为己有。这样一来,解决了水害问题。地主还还雇农民过来大兴农业,种植业渐渐发展,人口也越来越多。相传,这个地主认为岛在西江的水中央,中间有一块大石,犹如一快石板浮在水面一样,而且四周都是泥沙,便取名为“石板沙”。
斑驳的墙壁
3D墙绘
渔村,肯定画的与捕鱼有关
你能分得清哪条是真船吗
酒一斤鱼一条,快乐一整天
老男孩民宿
江边烤鱼
没开门,烧烤店?
豆腐花
我们下一盘
小时候是不是这么玩过
疍家浮雕
磨豆腐,豆腐花
老家也是这样操作的
特别是滤豆浆那个
小时候还经常帮忙
好像回到了童年
荡秋千
在我老家农村
也还在使用这种压井
28飞鸽自行车
来,玩捉迷藏
石板沙人还保持着鲜明的鱼耕生活传统,有田可耕作,农闲时打渔,丰收就是谷满仓,鱼满舱。
好大的贝壳
小桥、流水、人家
鱼
黄色的小网兜,是捕鱼的吗
怎么都挂在树上
疍家文化风情街
看到这个“疍”,不知道怎么读,群友问了当地人,又手机查询,才知道读dàn。石板沙村中以捕鱼为生的居民,被称为疍家渔民。
疍家屋
疍家渔民为方便生计,多于沿河岸建造住所。家家户户屋前建有天井,方便晒鱼;屋后设有码头系着渔船,方便出海作业,逐渐构成了别具特色的沿岸建筑群体,形成了疍家建筑文化。
疍家渔民常漂泊于海上,为调剂生活,增进友情,渐渐形成了一重对歌酬答的习俗,一种自娱自乐的渔歌文化一一唱咸水歌。现在,唱咸水歌成为疍家渔民向心仪对象传达爱意的重要表现形式,年轻人在谈恋爱时会对唱咸水歌,结婚时也会对唱。尤其是在婚礼中,男方以船代轿,敲锣打鼓,用插满旗子小船接新娘,婚礼全程都以唱歌谣相贺吉祥的形式进行,热闹非常。这便衍生出独有的婚庆风俗,与疍家建筑共同形成了极富浓厚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,是石板沙村独有的文化瑰宝。
渔村,怎么能少了鱼
晾晒的鱼干
石板沙,一岛一村一世界
逛完石板沙,这个“一岛一村一世界”的“一世界”,怎么理解呢,交通的不便,世外桃源?还是年轻人外出,造成了另外一个世界?留守的大都是老年人,同是发达的广东,与中山珠海这么近,船票只收现金,不支持微信支付宝,路边摊也是大部分都只收现金。进岛前,问了下船票,只收现金,翻遍了车上,仅有4个一块的硬币,好在群友有现金,否则进了岛都出不来了。
我们都不是吃货,没有品尝石板沙的特产黄沙蚬。
石板沙环岛7.5公里,天气合适时候,可以休闲的骑单车,散步,沿途均是田园景致。
下午2点,一天中最热时候。我们徒步到码头,乘坐摆渡船回到对岸。